毫无疑问,壮族人对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和情感。这种依赖和情感,是来自祖先的承传,骨子里的热爱。在壮话里,田就读作“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壮族人喜欢用“那”来给道路、村庄、乡镇、圩场、田块等地方命名。在中国的壮族地区,甚至在东南亚,冠以“那”字的地名到处可见。
“那”是一片田。
“那”是稻作文明的历史标志和印记。
“那”是壮族地区的一道文化景观。
“那”是壮族人心中的神。
壮族人传统上以耕作为主。一年到头,全家老少,全都扑到自家的田里去,所有的精力都是为了伺候田。种田是他们生活的主体。田里的庄稼是他们一家的希望。
壮族人的田分旱地、水田。旱地缺水,种不了水稻,就种甘蔗、木薯、玉米、黄豆、花生等这些耐旱的经济作物。蔬菜是不能少的,但不能缺水,所以一般都种在离家近的田里,方便淋水。房前屋后,路旁溪边,都是菜园子。蔬菜有萝卜、西红柿、辣椒、茄子、苦瓜、丝瓜、蕹菜、豆角、冬瓜等,都是壮族人爱吃的家常菜。不同的季节就种不同的菜,几乎没让田闲着。人更不能闲着。每天傍晚,都得给菜淋水。隔几天,就要除草、施肥、松土,比护理自己的孩子还要精细。所以,田里每天几乎都有人影在晃动,肩挑的,荷锄的,忙个不停。闲着的只有跟着主人出来的狗,围着田边悠悠转,时不时对着老鼠洞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