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同一时期,在上海举行的“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出现耐人寻味的一幕:一方面是,有关部门高调地表示要继续“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创业看作是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却是,这些大学生家长、教育专家以及绝大多数学生本人,并不对自主创业抱多高的热情,有的甚至表示不愿意“上当受骗”,因为创业之路太难了。
尤其是,不但绝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孩子创业,就连太多的大学老师也是这种想法。2003年6月末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说,当年有50%的大学生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也很少有人想自己出去创业。一所理科大学的老师说,他们更支持学生“先就业”,因为他们的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更适合先就业”。[5]
在这里,这位老师所说的自身条件,主要包括这样五方面:一是缺乏知识。这在创业计划大赛中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创业方案缺乏说服力中一目了然。二是缺乏经验,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却眼高手低;除了纸上谈兵外,基本上没有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三是心态问题,主要是风险意识、责任感、务实精神。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五是缺乏资金。没有资金的时候想急于得到资金,所以别人给点小钱就愿意让出大股份,或者贱卖专利或创意;一旦拿到风险投资,普遍地会随意地、不负责任地使用,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