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史为自己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争取国家的独立,一是争取国家的富强。换言之,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的独立,用现代化争取国家的富强。近20年来,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审视,大体上沿着这样两种方向进行。但是,这两种方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各居于什么地位,其相互关系如何,讨论得很不够。有一种倾向,试图完全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观察和揭示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争取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现代化)是历史向近代中国提出的两大任务。所谓独立与富强(现代化),是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言的。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中国半独立的地位;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有人批评从前我们只讲反帝反封建,显得有些片面。如果我们不讲反帝反封建,则更片面。事实上,近代中国要完成上述两大任务,不是平行进行的。这正像我们说近代中国的“沉沦”和“上升”不是平行进行的一样。简单地用近代化或现代化的思路来概括近代中国的历史,虽然从历史认识或者历史叙述的过程来说可能有新意,但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反映近代中国的历史事实。在近代中国,主题还是谋求中国的独立和平等。正是这一主题,制约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人谋求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努力,是在独立主题之下进行的。如果脱离这样的主题来描述近代中国历史,就可能轻视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改革、革命和解放战争,这就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符合,就可能脱离中国近代史的本来面貌,这是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在这样的主题定位下,在叙述近代中国谋求独立的历史任务时,我们当然应当充分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历程,关注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压迫下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种种努力,或者说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明、分析这种努力。两大历史任务是相辅相存的,不是替代关系。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谋求现代化的努力应该成为阐述中国现代史的主要线索,而阶级斗争和革命则应该是次要线索。50年代面临巩固政权所采取的行动是必要的,但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