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充分的领悟丧葬习俗的功能与引导鬼魂入阴的关系,我们以下从丧俗和葬俗两方面入手加以剖析。
先看丧俗。
古代中国的丧仪,实际上在人死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礼记·丧大记》说:“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撤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 下,废床辙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何以人尚未断气就匆忙开始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做法呢?古人的解释是,为了养病和返生的需要。比如郑玄就说:“废床”“是人始生在地,去床庶其生气也。”事实未必如此,第一,“辙悬”、“去琴瑟”乃是一种鬼事禁忌,这说明弥留之际有人已被当成死者(鬼)来对待了。第二,“废床”做法可能是让病者(死者)处在“出生”时的状态,但它不是“庶其生气”,而是象征“再生”、进入另一世界的一种仪式根据古人有观念,人始生在地,因此死(再生)也应该在地。第三,“男女改服”的目的,应是为是鬼魂难以辨认,与穿丧服避鬼的情况一样。总之,上述做法无不围绕着对鬼的恐惧与送鬼入阴,从而使活着的人们得到安宁。
其后要“移尸别室”,将死者尸体移往约定的住所。《仪礼·士丧礼》载:“死于适室, 用敛衾”,据说是为了让死者“寿终正寝”停尸的方向因此也多取西向。我们知道,古代汉族的观念,阴界在北方(或西北方向),故古籍中常见有“葬者北首”的记载。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做法可能也是为了让死者鬼魂能够顺利进入北方幽冥世界的一种象征性行为。如瑶族人死后,马上将尸体移到屋外,否则不吉利,死者的鬼魂会长时间停留在死处不肯离。这里移尸屋外与否,跟死者鬼魂的停留阳世与进入阴间联系在一起,也从另方面佐证了我们队这一做法与引导死者鬼魂入阴关系的判断。正因为如此,古代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有人死后弃屋另住的习惯,如高山族只要人死在床上,就弃屋另建。《礼记》、《礼仪》中记载孝子居“庐”的习俗,就是从弃屋(或毁屋)转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