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
【题解】
本篇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阐发了尊崇王道、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局面的“大一统”思想。文中同时论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下确定的继承原则。鲁桓公的地位尊贵,鲁隐公的地位卑贱,按理说鲁国的王位应该传给桓公。但是桓公年幼,不能胜任国君之位,于是隐公上台执政,却不是正式继承侯位,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
【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1]?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2]?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3]。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4]。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5],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1]曷:通“何”。[2]公:指鲁隐公。[3]反:归还。桓:鲁桓公,鲁惠公庶子。惠公死时桓公尚年幼,由隐公摄政。后来桓公杀死隐公,自立为国君。[4]扳:通“攀”,拥戴。[5]適:通“嫡”,正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