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次,包拯要革除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他给出的理由是:这个人过于平庸,实在不堪大任。但是张尧佐不是一般人物,他可是皇帝宠妃的伯父,这着实让赵祯为难。赵祯也不想让包拯觉得他有私心,于是就想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皇帝都如此让步了,可是包拯依旧不同意,而且言辞更加激烈,甚至带领七名言官前去与赵祯理论。赵祯的面子被一扫再扫,这一次他真的生气了,他说:“是不是又要谈论张尧佐啊?节度使只不过是一个粗官,还值得争论么?”这时候,有一个叫唐介的人说:“太祖和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恐怕不是粗官吧。”由于这些人的直言敢谏,张尧佐最终还是没有当成节度使。赵祯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可以说,正是赵祯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赵祯当政期间,不仅出现了铁面无私的包拯,还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受世人敬仰的名士范仲淹,以及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自从确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宋朝的历代统治者对文人都是十分的宽容。到了仁宗赵祯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即便是读书人写文章直接指责他为政方面的过失或过错,赵祯都会欣然接受,不会降罪于人。因为在他看来,敢于直言的官儿,才是好官儿,才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