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框架:教育近代化研究
教育史学界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展开教育近代化研究,是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突破教育通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深化教育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学术尝试。其中,田正平主编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就是一项旨在加大教育史研究理论力度的具有开拓性价值的研究成果。
田正平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思考,从《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②一文开始,开启了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框架的重新思考。论文从中国近代教育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认识和看法。作者指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封建教育一步一步地向近代教育过渡,其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逐步实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它既表现在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质层次方面,又更深刻地反映在诸如教育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思想、心理层面。同样,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应以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为基本线索,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讲,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产生于1861年至1862年(1861年11月,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萌芽;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设),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时间下限应为1927年。这样一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62年至1894年(共32年),是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期;